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«12»Pages: 1/2     Go
级别: 九级会员
UID: 1018998
精华: 0
发帖: 3330
威望: 1000 点
金钱: 241989 RMB
贡献值: 285 点
注册时间: 2019-10-02
最后登录: 2025-07-12
0楼  发表于: 8小时前

贫穷的甘肃——最爱胡折腾

改开近半个世纪以来,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轨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。作为十多年稳居全国人均GDP倒数第一的省份,穷,似乎是甘肃的第一标签。但在经济学爱好者的眼里,他们还有另一个标签:巨能折腾、胡折腾。
        1978年,凭借三线建设时期的大量工业投资,甘肃是妥妥的西北首富省。人均GDP位居全国第13,接近垫底的贵州、广西的近2倍,是同期福建省的1.3倍。
        但甘肃的大折腾,从改开最初期就开始了。在1978年全省GDP只有不足65亿人民币的情况下,早在1976年,就开工了概算总投资28.13亿元的“引大入秦”世纪工程。
        规划干支渠总长1265公里,其中205公里的干渠就有110公里隧洞;设计引水流量32立方米/秒,年引水量4.43亿立方米,规划灌溉面积为86万亩,涉及缺水群众约20万人。
        86万亩,20万人。亩均投资3300,人均投资1.4万。
        注意,这是1976年的的钱。按照1978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约1.6、上半年国际黄金价格约180美元/盎司来折算,28.13亿约等于现在的2300亿人民币,亩均投资约27万,人均投资约115万。
        还是没概念对吧?那就设想一下,有一个人口50多万的县,为了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,先投个6000亿看看效果。
        问题是这点钱还根本不够。
        工程1976年开工,1981年没钱了缓建;1987年申请世界银行贷款1.23亿美元全面复工。1994年总干渠建成通水;1995年东一、二干渠先后通水;2000年,东二干黑武分干渠、电灌分干渠建成通水。至此主体工程才算基本完工,累计建成支渠、分支渠62条780公里。灌溉面积73.47万亩,安置移民56442人。
      不是说这几万人就不配引水,而是在七八十年代,如果把这28亿、1.23亿美元投入工矿产业,按照当时东部地区的平均投资效能,产业累积到现在,说不定GDP增量已经过万亿。我所熟知的很多东部地区的百亿、千亿级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,都是在八九十年代以几百万、甚至几万块起家的。
        再多的“战天斗地”和“民心德政”标签,也改变不了不分轻重缓急的蛮干性质。即使后来把兰州新区搁在秦王川都不行,后者同样是不顾经济规律和基本投资收益的拍脑袋蛮干的典型案例。




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«12»Pages: 1/2     Go